曲乐丰
王玉琦 景在平
【摘要】
目的 探索一种对吻合口损伤小、通畅率高且操作简单的中小血管吻合方法。
方法 以医用胶行兔颈总动脉的无缝线胶粘吻合,将兔颈总动脉两断端间隔120°缝合3针并以其作为牵引,在贴合紧密的两血管壁外膜上涂抹少量医用胶即可完成胶粘吻合,抽除3针缝线即完成无缝线胶粘吻合。以自制的血管吻合口爆破压检测装置测定其吻合口爆破压。在此基础上将其与传统缝线吻合进行对比性研究,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缝线吻合)和实验组(胶粘吻合),记录每个吻合口的吻合时间及出血量,术后1周、2周、4周、12周分别取材观察其通畅情况,并行病理切片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PCNA和
TGF-?1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 无缝线胶粘吻合是可行的,其吻合口爆破压为440mmHg。与传统缝线吻合相比其手术时间大大缩短(8.19±6.51 min
vs 20.50±14.35 min),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2.44±5.83 min vs 10.38±17.49 min),其通畅率也较高(93.8%
vs 87.5% ),病理切片观察及图像分析提示其内膜增生程度明显减轻,术后1、2、4、12周时其内膜厚度较缝线组分别降低了31.4%、24.5%、23.9%和31.9%(P<0.01),其内膜面积分别降低了36.2%、29.1%、31.3%和40%(P<0.01)。扫描电镜发现其吻合口处管壁损伤轻、无异物存留、管腔较光滑平整,内皮化较好;透射电镜显示其吻合口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程度轻,合成表型的平滑肌细胞较少。术后2周PCNA免疫组化检测和其内膜、中膜增殖指数的测定发现胶粘吻合组的PCNA表达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增殖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GF-?1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仅在内膜处有少量弱阳性表达。
结论 无缝线胶粘吻合的主要优点在于避免了缝针和缝线对血管吻合口处的透壁性损伤,消除了缝线等异物对管壁的持续性刺激所致的增生性反应,同时较为光滑平整的管腔对吻合口局部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少,使吻合口处内膜增生减轻,内皮化更容易完成,从而具有较高的通畅率。本研究为中小血管的吻合提供了一种疗效确实且简单易行的方法。
【关键词】内膜增生,血管; 吻合口狭窄,血管; 血管吻合; 无缝线; 医用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70926)
作者单位:200433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曲乐丰)
200032 上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王玉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