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制药
普通纳米给药系统

 

将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应用于药学领域产生了纳米给药系统,包括纳米粒(Nanoparticles,NP),纳米球(Nanospheres,NS),纳米囊(Nanocapsules,NC),纳米胶束(Nanomicelle,NM),纳米脂质体(Nano-liposomes,NL)和纳米乳剂(Nano-emulsion,NE)等。其中叫常见是NP。NP一般是指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粒度在纳米级的(1~1000nm)固态胶体微粒。NC是用高分子材料包成的纳米级的囊泡,一般在囊内含有油性液相。NC和NC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乳化聚合物,交联聚合法和界面缩聚法等。近来用二亲性聚合物材料自动聚合(被称为自组装)形成“核-壳”结构的纳米固体胶束引人注目,胶束的亲水端向外而亲脂端向内,核内可装载各种药物、酶和基因等。
1976年Birrenbach等人首先提出了纳米粒和纳米囊的概念;1977年Couvreur等人发现NP能够进入细胞并具有容酶体趋向性;1978年Kreuter等人用NP进行了疫苗载体的研究;1979年Couverur等人用NP进行抗癌药物载体的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NP的研究以成为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NP作为给药系统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①增加药物的吸收 由于NP高度分散、表面积大,并具有特殊的表面性能(如生物粘附性、电性、亲和性等),有利于增加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加之NP对药物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故可提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②控制药物的释放 由于载体材料的种类与性能(如分子量和比例等)的不同、制备NP的工艺不同以及NP的结构等不同,可以使药物具有不同的释药速度。
③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特征 NP进入体内后由于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可靶向于吞噬细胞丰富的肝脏、脾脏、肺和淋巴组织等,特别小NP还可以进入骨髓组织。NP经抗体介导、配体介导或磁场介导等,可主动靶向靶组织。
④改变药物的膜转动机制 NP可以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如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和细胞膜的同透性等,有利于药物对一些特殊部位的治疗。
NP药物载体是目前纳米技术在医药学中研究最为广泛的领域。NP作为药物载体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和眼部给药较为多见,但也有关节内给药、皮下给药、透皮给药等的研究报道。载药NP给药,眼科疾病治疗和其他各种疾病的治疗等。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除了普通的NP外,又发展了长循环NP,固体脂质NP,免疫NP,磁性NP,热敏感NP和PH敏感NP等新的给药系统。

© 版权所有 北京瞬康医用胶有限公司 200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