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作为载体用于抗肿瘤药物的治疗,主要是为了通过NP的作用,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药物动力学的特性,提高药物对肿瘤部位的靶向性,从而提高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另一方面,肿瘤部位的细胞通透性处在亢进状态,看癌药物在血液循环中存在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肿瘤的治疗。在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所涉及的抗肿瘤药物包括;啊酶素,紫杉醇,5-氟尿嘧啶,甲氨喋呤,米托蒽醌,防线菌素D,啊克拉霉素,长春胺,顺铂和碳铂等等,其中以啊酶素和紫杉醇的NP研究较多,如啊酶素被分别制成氰基丙烯酸烷基酸NP、白蛋白NP和明胶NP等。从各种药物进行的动物实验结果看,药物与NP结合后,大多都可以改变药物进行的动物实验结果看,药物与NP结合后,大多都可以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使药物在体内的带留时间延长,结果是提高了对肿瘤的抑制率,与游离药物相比,有的可以提高疗效50%以上。利用带电纳米粒可以选择性地富集于淋巴癌的病变部位,可以进行淋巴癌的治疗;利用纳米粒可选择性的通过血脑屏障(BBB)的作用,也可进行脑内肿瘤的治疗,如用吐温80包囊的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粒作为啊酶素的脑靶向载体。
特别要提到的是,已有几种抗肿瘤NP给药系统进行了或正在进行人体的临床研究。如Kattan等人在临床前研究中发现,啊酶素-氰基丙烯酸异已酯NP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增加啊酶素的细胞毒性,而使心脏毒性降低,于是在法国进行了啊酶素-氰基丙烯酸异已酯NP的一期临床研究。参加的受试者共21人(10位男性,11位女性,平均年龄53岁),都是实体瘤肿者。在28天内共进行了32个疗程的治疗,分为6个剂量组(15,30,45,60,75和90mg/m2)。当给药速度较快时(10min内输注给药),5个病人中的2位出现了2级过敏反应;当给药速度降为60min内输注给药,并且药品稀释至250ml时,16位病人中只有1位出现了相同的过敏反应,其中9位出现发热,7位出现呕吐,但没有出现啊酶素常见的心脏毒性;在高剂量下可出现血液毒性;本制剂的剂量限制因素为神经毒性,而最大耐受剂量为90mg/m2,而推荐的二期临床试验剂量为75mg/m2。本研究同时进行了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
国外最近开发了一种紫杉醇的白蛋白NP,是用白蛋白包在紫杉醇纳米颗粒的表面而得。白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降解性,也无人体抗原性。紫杉醇的白蛋白NP不像传统紫杉醇注射剂那样含大量表面活性剂,不会在临床上引起十分严重的过敏问题;同时由于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特征,增加了药物对相应肿瘤的治疗效果。这种紫杉醇的白蛋白NP已获在很多国家(包括中国)进行正式的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目前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这可能是目前为止,国外在NP给药系统研究中进展最快的一个项目。
另一个已进行了临床一期评价的NP给药系统是用磁性纳米材料介导的抗肿瘤给药系统,具体见词性纳米给药系统部分。
|